善谏言 勤践行——记安康市第三届人大代表陈显耀
他履职尽职,谏言践行,架起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成为社情民意的代言人;他是一位农业专家,立志兴农,陇亩情深,铺就农村发展的致富路,成为农民增收的“活财神”。他就是安康市第三届人大代表、安康市首批突出贡献专家陈显耀。
当代表,就要为百姓多做事
陈显耀出生在平利县西河镇一个偏远山村,自小在艰苦环境长大的他深知农村的贫困和农民的艰辛,从那时起“发奋读书,多学知识,帮助乡亲们科学种田,多收粮食”成为他最大的梦想。后来,陈显耀如愿考上安康农校,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当上了一名基层农技员。当时正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数农民还挣扎在“温饱”线上,为了实现梦想,陈显耀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走村串户,积极示范推广玉米、水稻“三项技术”、“两高一优”农业、玉米“两段膜”、洋芋“双两”间套等增产增收新技术,全面普及“两杂”种子、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在这些新技术的推广下,平利县粮食总产由90年代初的5万吨到2000年突破10万吨,成为历史之最。陈显耀的努力不仅实现了他儿时希望乡亲们“吃饱肚子”的愿望,他个人先后荣获省、市农业科技成果奖和进步奖10余项,被评选为省市县优秀科技特派员、先进科技和科普工作者,安康市委、市政府授予他“安康市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成为了全市农技推广战线上的领军人物。
2007年,陈显耀当选为安康市第二届人大代表,2010年连任安康市第三届人大代表。“当人大代表不是荣誉,而是责任。”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奋力前行。
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他组织开展了无公害绞股蓝技术研究,建立了安康平利绞股蓝国家标准化示范区,完成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筹资建设了全县第一栋日光温室,实现了亩产值两万元的高效益;引进推广了“梅营一号”高产型红薯新品种,创造了地上地下“两个万斤” 的高产奇迹;主持申报了马铃薯新品种保优快繁和绞股蓝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成果,被省市颁布为地方标准,填补了该行业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