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扎根乡土写答卷
乡村振兴的时代考卷上,实干是最好的笔墨。平利县大贵镇人大代表、儒林堡村党支部书记王东,以“为民代言、为民谋福”的初心,将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当融入田间地头,在儒林堡村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实干写下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乡亲的生动答卷。
党建引领聚合力,筑牢乡村主心骨
乡村要振兴,组织是保障。王东深知,只有建强村党支部这个“主心骨”,才能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合力。他从规范组织生活入手,将“三会一课”与乡村发展实际相结合,在茶园里开“现场党课”,在稻田间议“振兴对策”,让党员在实践中锤炼党性、提升能力。针对全村64户脱贫户、14户监测对象,建立精准帮扶台账,让党员干部沉下身子走进田间地头,既精准传递党的政策红利,又深度倾听村民的急难愁盼。在产业发展一线,党员带头参与稻油种植、茶园管护、中药材培育,用实干诠释“一名党员一面旗”,逐步构建起“支部引领方向、党员冲锋在前、群众紧跟其后”的干事格局,为儒林堡村的振兴之路凝聚起坚不可摧的组织合力。
盘活家底强根基,鼓起集体钱袋子
王东带领村两委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通过“对外租赁+合作经营+资产参股+土地流转”的多元模式,让沉睡的集体资产焕发新生。闲置房屋变身生产车间,撂荒土地转为产业基地,2024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1万元,不仅夯实了村庄发展的物质基础,更让村民通过股权分红共享发展成果。这种“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实践,为儒林堡村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保障。
稻油基地促转型,拓宽富民增收路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王东深知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立足1262.9亩耕地资源,他率先推动规模化种植,通过科学规划种植结构,建成260亩稻油轮作基地。在这片基地里,水稻与油菜按季节交替耕种,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肥力,又实现了稻谷与油菜的稳定产出,让有限的耕地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从春耕播种到田间管护,基地全程优先吸纳本村劳动力,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20人次。2024年,仅稻油基地就发放劳务工资17万余元,让村民无需远赴他乡,在家门口就能通过辛勤劳作实现收入增长。这片金色的田野不仅筑牢了粮食安全根基,更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源头活水”。
精管茶园兴特色,一片叶子富乡邻
依托全村1200亩茶园资源,王东创新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将800亩茶园流转给秦巴茶业有限公司,实现专业管护与效益提升;剩余400亩打造为村级自营中州茶园,形成“企业引领+集体自营”的双轮驱动格局。如今,茶园年创经济效益超100万元,通过提升生产服务、开拓劳务服务等多渠道增收。每到采茶旺季与日常管护期,茶园里总能看到村民忙碌的身影,累计为1000人次提供灵活就业机会,让“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故事在儒林堡村生动上演。
多元发展拓新局,农文旅融合绘新景
为破解产业结构单一瓶颈,王东带领村民在稳粮、强茶的基础上,发展100亩颠茄中药材种植,吸纳30名村民成为固定劳动力,构建起“粮、油、茶、药”多元产业体系。同时,依托生态资源与市级非遗“烙画”文化,实施村庄美化、庭院美化、人文美化工程,精心打造“黄洋河之春”农文旅品牌。通过举办赏花节、烙画展、农产品展销等活动,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带动餐饮、住宿等关联产业发展,让“生态美“与“百姓富”实现有机统一。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是王东履职的座右铭。在他的带领下,儒林堡村先后荣获“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陕西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全市粮食安全先进村”等称号。展望未来,王东的眼神更加坚定,他说:乡村振兴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作为人大代表,我会继续扎根乡土,听民声、办实事、谋发展,让儒林堡村的产业更兴旺、村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