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作调研报告
按照《市五届人大代表小组“五个一”工作方案》、《安康市第五届人大平利选区代表小组2023年度活动计划》和平利县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市五届人大平利代表组组成调研组,开展了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专题调研。调研组在人大代表和干部群众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先后深入到平利县医保局、平利县级医疗机构和平利老县、八仙等镇卫生院及部分村卫生室,采取现场查看、查阅资料、汇报座谈和随机走访等方式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平利县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36家,其中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二级甲等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精神病专科医院、民营综合医院各1家,镇卫生院11家,村卫生室188家,诊所31家。全县各类医疗机构有医务人员1198人,县域执业(助理)医师有459人,执业护士536人,乡村医生203人。医疗机构开设床位数1506张。
二、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平利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把健康平利建设作为重大民心工程,坚持改革创新,勇于破解难题,医疗服务能力逐步增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平利人民生活质感进一步提升。
1、坚持人民健康优先发展。县十七次党代会及历次全会都把健康平利建设作为聚焦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提出深入开展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实现让群众少花钱、看好病、能满意的总体要求。新一届县人民政府始终坚持人民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扎实履行守护人民健康职责。领导力量优先倾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调研谋划健康平利工作,多次督导、检查、推进全县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作,破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难点痛点,把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到一个新阶段。财政资金优先保障,2022年全县投入资金37812万元(其中债券资金11500万元)保障卫生健康工作,比上年增长49.9%。干群力量优先支持,统筹协调配置各方资源,组织动员全县干部群众,扎实落实疫情防控、巩固衔接防止因病返贫等急难险重的卫生健康工作任务,大力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战胜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守护平利人民生命健康的战场上生动实践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2、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新一届县人民政府瞄准群众健康需求,从基础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力补医疗服务能力短板。近两年,争取专项债券资金11500万元,克服困难,解决县医院搬迁难题,完成疾控中心搬迁和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新增床位370张,县域千人床位数达到6.55张。县医院“五大中心”和县中医院胸痛中心建成投用,县级医疗服务机构面貌一新。筹集资金6800万元,采购1.5T核磁、64排三维成像CT、四维B超,重症医学等大型医疗设备,缩小了与上级医院的硬件差距,大大增强了“大病不出县”的底气。老县、洛河、三阳等镇卫生院新建住院楼、宿办楼,八仙、老县卫生院新配备16排CT等一批新设备,8个镇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千方百计引进医疗卫生人才95人,培训进修1325人次,建成6个名医工作室,人才紧缺问题逐步缓解。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民营医院,激活医疗资源,实现医疗服务多元化发展,群众看好病、少跑路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3、医疗改革难点有所突破。强化政府办医主体责任担当,坚持公立性、公益性和公平性,勇于突破医改难点,持续加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跑路多的问题。落实国家医疗综合改革要求,优化顶层设计,推进“三医”联动改革,研究出台了县级公立医院人事编制备案制、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紧密型医共体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投入资金400万元,完成县级公立医院首批人事编制备案,科学配置医疗机构人员编制和职称岗位,困扰县级公立医院“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进一步提升了薪酬绩效的激励作用。大力提高城乡居民参保率,推行医保支付改革,落实医保政策,加强监管,实现了医保基金平稳运行。建立以县级公立医院为总院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推动县域医疗资源共享下沉,医保总额付费医共体内打包使用,医疗综合改革为平利人民带来更多健康福祉。
4、卫生健康事业成效显著。2022年,县内医疗机构年均接待门诊938159人次,住院患者29221人次,接种各类疫苗26010剂次,基本医疗服务普惠平利人民。积极落实医保政策,28.4万人次享受医保报销费用1.85亿元,大大减轻了群众看病负担。广泛开展义诊、免费体检、健康宣传教育,关口前移、预防先行,增加了疾病预防保健能力。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大病专项救治,加强脱贫人口和特困人员医疗保障,有效巩固脱贫成效。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全县上下全体动员,医疗服务机构超负荷运行,县域医疗服务能力经受住了外来疫情冲击、城区多轮全员核酸和防控政策调整群众治病需求短时剧增的极端考验,最大限度的保障平利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问卷调查显示,对平利医疗服务能力总体评价48.71%为满意,36.07%为基本满意,医疗服务工作赢得平利人民认可点赞。
三、困难和问题
2022年,全县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支出为11621.43万元,其中县域内5095.33万元,占43.9%。城乡居民医保基金保障住院35307人次,县内24396人次,占69%。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办公室《关于加强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90%患者不出县”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问卷调查显示,群众不愿选择县内就医的原因和占比分别是:认为医生技术不高的占43.33%、检查设备差的占54.8%、药品不全的占25.76%。结合调研情况分析,目前平利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薄弱。医疗技术水平不高是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最大制约,也是上级医院“吸走病人”的主要原因。名医人才少。调查问卷显示,81.73%的认为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综合分析县域医疗服务现状,留不住病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专精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名医名科室数量少,影响力小,不能满足群众县内治好病的需求。人才总量不足。县域执业(助理)医师有459人,县域千人执业医师数为2.53人,与“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2.8人还有一定差距。招人留人依然困难。2019年以来,通过定向招聘、订单培养等方式,先后招聘引进医疗技术人才96人,流失39人,占40.6%。2021-2022年,计划招引20名医学类本科生,实际共招引2名。医学人才招聘政策吸引力不强,招不来临床医学等专业人才、留不住人才。有回平意愿的县外平利籍卫生人才,因无法落实编制,不能引进回本县。中医传承后继乏人。县内名中医主要依靠退休返聘,年轻人才少,中医药传承发展面临人才断代问题。
2、医疗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三级医疗体系服务能力与分级就诊的要求不匹配,镇村医院病人少,常见病在县级医院,大病患者选择省市医院。县级医院诊疗大病能力不强。县级医院大病诊疗能力与上级医院差距较大,留不住大病患者。调查问卷显示,有病直接选择市以上医院的占15.93%。县内无肿瘤、心脑血管、精神、治未病、免疫等专业科室,达不到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本标准,不能满足治疗大病的需求。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不足。调查问卷显示,有病直接到县级以上医院的占45.91%。2022年镇以下卫生医疗服务机构接收63%的门诊病人,接收住院病人仅占24.5%,住院病人选择县以上医院比较普遍。全县11个镇卫生院住院7150人次,平均每院每天只有1.8人住院。部分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医疗设备陈旧,医疗技术水平不高,以前能开展的一二级手术先后停止,服务能力下降,看不好常见病。村卫生室网底不牢。部分村卫生室使用村医私有房屋或者租房,没有公共产权服务场所。村医平均年龄53岁,退休待遇保障水平低,村医队伍后继乏人。少数村由镇卫生院派人履行村医职责,偏远村的人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需求不能满足。
3、医院运行管理能力不强。部分医院没有发挥已有资源最大效率,在开放的医疗市场中竞争力不强,得不到人民群众选择和支持。管理意识不强。少数医院近几年业务量明显下降,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依然“门庭冷落”。面对这种“亚健康”状况,缺少积极有效应对措施,现有的人员和设施设备处于半闲置状态。少数医生有一定的“躺平”思想,怕担风险,对常见病患者安排直接转院。运行质效不高。截止目前,县级医疗机构平均负债率52.93%,县医院、兴隆卫生院负债率在60%以上。如,兴隆卫生院有执业医师7人,2022年人均创造医疗业务收入6.41万元,负债270万元,医院运行困难。服务态度还需改善。问卷调查显示,38.64%的调查对象认为要进一步改善医护人员服务态度。人大代表反映,公立医院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和热情与私立医院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4、医疗综合改革还需加力。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医疗综合改革尚不能满足“优价优药优服务”的新期盼。看病贵问题仍然存在。群众反映医保个人缴费逐年增长,报销比例没有变化。少数群众反映看病检查多、费用高,报销后负担较大。医共体作用发挥还不充分。紧密型医共体尚处于建设之初,“八统一”没有实际运行到位,县级医院带动镇卫生院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医院管理效果不明显。医疗资源共享下沉不够,不能满足群众就近看病的愿望。药品保障不全。医保目录内药品限级别使用。如,限制镇卫生院使用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非急重症疾病用药,导致患者转诊到县以上医院。代表反映,医院药品不全,部分药品要在医院外购买。中医诊疗政策支持不够。大部分中医适宜技术和康复理疗技术项目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中医诊疗缺少医保政策支持,不利中医药技术发展。
四、建议意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指示,坚持人民健康优先发展,深入开展“三个年”活动,聚焦“六个示范”“五百行动”,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目标,为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提供有力的卫生健康保障。
1、抓关键──建强卫生人才队伍。卫生人才是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第一要素”,要成功招引培育一批“大病终结者”,做强“大病不出县”的人才保障。优化政策建机制。优化调整卫生人才招引政策,建立适应当前医疗人才市场的招引机制,加大人才投入,增强吸引力,提高人才引进实效。建立平利籍在外医学人才回平绿色通道,拓宽人才招引渠道。配套安排临时性保障住房,为人才引进提供全方位服务。培育名医强能力。加大进修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卫生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择优培养一批名医,建设一批名科室,建成技术过硬、群众信任的名医队伍,缩小与省市医院技术水平差距,扩大卫生事业舞台,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定向培养稳人才。深入学校和学生家庭,有针对性动员组织平利学生报考定向医学生,形成医学人才梯队补充机制,稳定卫生人才队伍,为平利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2、强动力──持续推进医疗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稳定提升三级医疗体系服务能力,均衡发展镇村医疗服务机构,建成城市居民15分钟就医圈和农村居民30分钟就医圈。加快构建有序就医新格局。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专科能力建设,用技术实力留住病人。增设肿瘤、心脑血管、老年医学等科室,让更多大病病种在县内就医,加快实现“大病不出县”目标。积极争取项目,集中资金使用,分批提升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设备。分类施策,提振一批镇卫生院,增强卫生院管理运行、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拓展康复医疗、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等功能,把镇卫生院建成群众信任的“中坚力量”。积极争取项目,逐步实现村卫生室阵地公有化。借鉴其他县经验做法,出台政策,定向培养村医,提升村医服务能力,筑牢“第一道防线”。推动医疗资源共享。持续推进医共体建设,构建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带动镇卫生院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快技术、设备、信息共享,建好群众家门口的医院,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向镇村回流。逐步实现居民健康数据共享,加快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健康档案、病史病历等信息,让群众看病少跑路,减少重复检查。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优化药品分级使用政策,配齐药品,方便群众就近就医。争取上级医保政策支持,助力中医适用技术推广,助推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着力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围绕健康平利建设目标,完善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镇村哨点作用,提升重大传染疾病发现、报告和处置能力。实施癌症、脑卒中、心血管病等重大慢性病高危筛查干预,推行“三高”慢性病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和服务模式,实现基层慢性病医防融合管理。加强“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3、精管理──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按照国家卫健委《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全面提升医院管理运行能力,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坚持公益性、整体性、融合性、成本效率和适应性五项原则,推动医疗业务工作与运营管理工作融合,提升运营管理效益和投入产出效率,进一步提高医院运营管理水平,用高质量发展助推服务能力提升。提升医院管理能力。制定优化医疗服务机构考核和院长选拔、任用、培训和调整机制,培育提升一批卫生院院长,探索高薪聘请名院长,发挥院长的牵头作用,加速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用足用活现有医疗资源,组织卫生院干部职工广泛深入村级,开展义诊、咨询、体检、慢病服务,通过优质服务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选择。加强绩效考核激励。积极推行绩效考核政策,科学制定考核办法,兑现考核结果,激活人力要素,实现医疗服务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服务能力内涵式提升。改进干部作风。深入开展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持续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引导公立医疗机构及干部职工转变“冷懒散”作风,摒弃“等靠要”思想,勇于“拼抢找”,让医生敢看病、愿看病、能治好病,激发干部职工热情,为医院发展前进赋能。
4、树品牌──建设人民满意医院。统筹群众健康需求和医疗卫生事业长远发展,树立和提升医疗服务品牌,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实现县内就医率提高到90%以上、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的良性循环发展。突出学科建设。科学系统谋划县级公立医院学科建设布局,实行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民营医院差异化发展,扩大诊疗病种范围。提早着手新建肿瘤等学科,力争早日建成,群众早日受益。综合施策,提高医疗技术核心能力,用群众口碑提升医疗品牌。延伸健康服务。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注重患者体验,实施亲情护理、智慧医疗、院后管理,用服务提升医疗技术效果,为群众提供热情周到温馨的就医环境。彰显中医特色。落实中省市关于中医药发展的安排部署,培育一批名中医,建设一批中医科室、中医馆、国医堂,使所有医疗服务机构都能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提升中医适宜技术水平,形成中医品牌,顺应群众选择中医的传统和需求。拓展公益职能。积极争取政策和上级医院支持,充分发挥公益职能,广泛开展免费义诊、健康宣教、疾病筛查、公益手术,助力品牌提升。
5、聚合力──全面营造社会氛围。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发挥作用,要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医疗服务能力共建共享。坚持政府办医。扛牢政府办医主体责任,持续推进“三医联动”综合改革,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要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指导规范医院管理运行,加快落实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作。部门大力配合。人社、编制部门要为卫生健康人才招聘创造条件;教育部门要动员平利学生学医,助力培养本地人才;医保部门要继续围绕人民健康宣传兑现医保政策,保障医保基金平稳运行;交通和公安部门要协调解决县医院公交专线和交通安全问题;建议相关部门联合出台文件,明确干部职工在县内医院体检。促进社会办医。支持民营医疗服务机构发展,规范指导民营医疗服务机构加强内涵建设、规范执业行为、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培育宣传典型。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及宣传设施,广泛宣传平利名科室、好医生、好护士,定期公开表彰,大力彰显医生美德和社会价值,增强医护人员荣誉感和尊医重医正能量。引导群众支持。全县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要积极宣传平利医疗服务能力新变化,增强对平利医疗机构知晓率和认可度,支持县内医疗机构发展,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