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带好头 助力脱贫显身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时期,洛河镇人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紧紧围绕各级党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找准自身定位,勇担政治责任,依法履职、认真履职、务实履职,为全县脱贫摘帽贡献“洛河人大力量”。
创业“归雁”变致富“头雁”
在平利县洛河镇,一提起王端江的名字,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鑫发棉鞋”,现年38岁的王端江从事鞋袜制造已有近20个年头。王端江高中毕业以来,先后给人打零工、跑运输,均屡屡遭受挫折,始终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2003年,20岁出头的他,凭着不怕吃苦,勤奋好学,在意尔康生产车间,王端江从一名普通的工人做起,搬运材料、折面、刷胶、打钉、上底、包装,在这里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然而,外面的世界再大,终究不是家。2011年,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回老家创业,随即建成平利县鑫发鞋业有限责任公司,始终坚信天道酬勤的王端江事业不断发展,公司不断壮大。
王端江在事业逐渐步入正轨的同时,未曾忘记正是洛河镇这个贫穷的小山村哺育了他,他总是想方设法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在王端江的鑫发鞋业有限公司,工人清一色都是洛河人,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贫困户,很多都是跟随王端江从公司创业开始一起见证了公司的成长。他们个个技术娴熟,技艺精湛,一个人务工就可以支撑起一个家庭的开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住进了集镇安置点的新楼房,大家的生活蒸蒸日上。王端江常说,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起来才算数。脱贫事关全体民众,这不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
对于家乡的贫困群众,王端江时刻想着拉一把。对于扶贫户的帮扶,王端江说:要输血,更要造血。对于有劳动能力的群众,他就带到自己的鞋厂手把手地传授技术、教管理;对于有想法要发展产业的群众,他尽己所能的提供资金帮助和技术支持。在王端江的帮扶下,30多个家庭的经济情况逐步好转,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充足了。
没有上大学一直是王端江最大的遗憾,经济较为宽裕的他始终不忘家乡教育事业。2014年5月,当他得知洛河镇一些成绩优异的孩子因家庭困难而无缘大学时,立刻着手联系县内爱心人士组建了平利县大学生创业学会并担任会长,近年来,共资助大学生11人次,捐助资金达15万元,同时,积极为洛河籍大学生联系假期实习和勤工俭学的岗位。
老书记的“金叶子”
虽是六月天气,晨曦时的山谷依然夹杂着阵阵凉意。陈明义麻利地放下卷起的衣袖,像往常一样独自来到桃子沟口的那片桑树林,猫着腰细心进行“巡逻”,在他看来,这些桑树就是群众致富的金叶子,金贵着呢!
陈明义是平利县人大代表、洛河镇人大代表,洛河镇线河村支部书记。他所在的线河村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交错纵横分布着1条河5条沟,依山傍水散居着279余户728人,是一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贫困村。一些条件好的村民都已纷纷“逃离”了线河村,搬迁到了社区和集镇,留在村里的,都是搬不走的乡亲。
没有稳定长远的增收产业是线河村贫困的"病症"和“穷根”。"要致富,先种树,满山遍野的绿色资源就是我们致富增收的绿色银行,把大家伙聚一块,就是要找到这把致富的钥匙。”
在拔掉“穷根”种树致富上,种桑树、种茶树和林下种植魔芋的”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同。一场脱贫的"战役"迅速在山坳里打响,在以贫困户为"主战部队”的会战下,先后栽种改良桑园1000余亩,新栽茶园500余亩低改茶园500余亩,种植生林下魔芋1000余亩,漂漂亮亮地打了一个产业翻身仗,主导产业从星星点点激增到了户均15亩以上。
“陈书记,各家各户这样的零敲碎打,脱贫致富稳当不?"看着落了地的产业园,村民鲁林绪和其他一些群众有些担心。
群众的顾虑也正是他这个“掌门人”忧心的问题。他带着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在村里转了3天,引进了一家投资过千万,集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储藏于一体的龙头企业,以支部+企业+农户为纽带组建了特色农业产业合作社,通过土地租赁、入股经营、订单生产、协议用工等多种途径,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成熟的销售市场,为贫困户依托产业脱贫找到了致富"帮手”,铺平了通往小康的道路。
有了这绿色经济铺路,“只有可持续的产业收入才能堵上贫困的窟窿,村里的产业建设已经有了一些规模,算是扣好了脱贫这第一颗‘扣子,作为村党支部这支撤退不了的扶贫工作队,我们还要咬定主导产业这个路子,扣好群众全面小康的这排‘扣子’。面对脱贫攻坚的大考和群众的殷殷期盼,村里的“一把手"陈明义眉宇间透露着一股子的自信。
当好贫困村的“调解员”
受历史人文沿革、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洛河镇一度被冠以“信访大镇”称呼,这也成为影响当地形象、阻碍工作推进的一大“顽疾”。洛河镇正处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根治信访顽疾,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尤为重要。平利县驻洛河镇人大代表曾智深知这一道理,早在2014年他便毛遂自荐当起了村上的调解员。




